模式的问题陈述用一个强制条件集来表示,模式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新学期开始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尽管“5+2”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铺开,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能绕过的问题还是一个个地冲到了我们的面前。身在一线,看到这些问题,真的为“5+2”的模式捏一把汗。

“5+2”的模式出现是为了解决校外教培机构离场之后,家长内心的焦虑心态而登场的。这个模式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学校解决学生的家庭作业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将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
但是,经过这一周的时间观察,笔者认为,“5+2”模式恐怕最后有着沦为补课模式的可能。尽管现在没有人愿意说,但是笔者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思考——要想“5+2”模式落地生根必须要解决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怎样保证学校开展了“5+2”模式。现在,每一所学校把“5+2”模式都落在了字面上,但是有没有实行,没有谁知道。

尽管学生知道,家长知道,他们只要知道孩子在补课就万事大吉了。孩子进补习班不也是补课吗?更何况学校的补课收费更低。
而学校更是乐见其成。这道理浅显自明。因为学校要想在同一学区内胜出,成绩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5+2”模式能不能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绩,所以即便教师在补课,它也只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的。
这样一来,学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把“5+2”模式玩成补课模式。怎样保证学校自觉自愿地落实“5+2”模式,是不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呢?

第二个问题,“5+2”模式的素质教育师资和场地问题。学校在课程表上安排了素质教育的时间,但是一个星期一来,这堂课都还是落到了班主任的头上,学生还是被困在教室里,连到外面吐一下空气都没有机会。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没有人愿意看到,但是学校也很挣扎。原因很简单,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和人员的保障。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在校学生有2000多人。只有一个操场,音乐室和美术室各两个,此外还有一个没有阅览室的图书馆。这么多人,这样逼仄的地方,人站都站不下去吧,更不要说开展活动了。

师资短缺也是一个让人急得抓狂的存在。音体美教师加起来也没有20个人。只有区区的这几个人能解决多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需呢?
或许有人说,你难道就不能向社会购买服务吗?一个小县城,就是有几家非学科类培训的机构,但大多数还是学校的教师。如此,你能到哪里去购买社会服务——这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怎样解决素质教育的场地和人员问题,是不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晚自习如何保障对学生进行辅导的问题。因为课后延时服务已经明确可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出政策。既然课后延时服务有报酬,学校就必然要考虑每一个老师的感受。
所以,学校在安排晚自习的时候,除了音体美的教师之外,每个教师都安排了——每星期,语数两节,其他一节。但是,这样的安排,问题就出来了。所谓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和课外辅导的。比如,地理和生物老师,按照政策规定,他们是不能布置书面作业的。你让他们参加晚自习,不是说他们不能辅导,但是一旦教错或者方法不对,,那就是一个问题,不是?如此,不就失去了晚自习应有的价值了吗?

还有许多老师把晚自习的辅导直接改成了上新课。尽管学校知道,但是又有几个学校的领导愿意说呢?就是知道,也会打马虎眼佯装不知啊——人家老师牺牲晚上时间来辛苦的上课,还惹来你的说教,你不是寒了老师的心吗?
而晚自习,就是老师不上课,学生做作业愿不愿意问,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笔者上了几个晚自习,学生问的情况只有那么一两次——这和一个班50多人比较起来是不是很可怜呢?
所以,如何来落实课后辅导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直面的存在。不能解决辅导的难题,“5+2”模式沦为补课也就不远了。

亲爱的读者,对于“5+2”模式会不会最终沦为补课模式,应该如何保障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蝴蝶花雨话教育,专注教育时事和最新教育动态,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我:蝴蝶花雨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