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难,难的是把自己放低
这个时代就业真的难吗?
无可否认,这个时代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真的挺难的。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呢?其实也很简单:高薪,体面,轻松。

诚然,如果时间回到20年前,只要大学毕业,无论是个什么大学,大概率都可以获得相对高薪,体面,轻松的工作。——这也是国人一直拼命考大学的根本动力所在!
但在今天,即便是在很好的大学毕业了,也很难保障自己能获得高薪,体面,轻松的工作了
——这是时代的拐点来了,怪不得谁,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得适应。

知青回城时代就业难题化解给我们的启示:
客观而言,这个时代就业再难,能有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回城时的就业难?
现在的就业难,是有很多岗位空着招不到人,因为所有人都去挤所谓的“好工作”去了。
知青回城时的就业难,是整个社会基本没有什么岗位提供,可选择的空间实在是太窄了。
那时候的知青,都是在农村吃过大苦的人,他们不在乎工作岗位的好坏,只要有活干,立马就去,掏粪工,锅炉工,泔水工,洗碗工,缝纫工等等,只要有活儿,他们立马就去,实在不行,他们就串街走巷,鸡毛换糖,收破烂换钱。
正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渴求,对工种不挑剔,对岗位的珍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才让知青回城大潮下的就业窘迫自行消化了!
今天的年轻人,别说去干掏粪工、洗碗工了,就是进条件相对不错的工厂,心里都是极度排斥的。



所以第一个职场之问的标准答案是:就业本不难,难的是用什么状态和心态去接受较差的岗位。岗位总是有了,没有被生活逼上绝路的人,总有一万个逃避差岗位的理由。

●●大学生传统就业模式的拐点到来,三种套路已经不奏效
(1)30年前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毕业就被抢走,因为那时候的大学生是稀缺品。
(2)20年前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毕业就上岗,因为那时候的大学是“订单教育”。
(3)10年前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考试+投简历”解决大部分问题,毕业成为“家里蹲”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那时候的大学生还没有到“饱和状态”。
(4)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使尽浑身解数,都很难有个满意的收获。
——尤其是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已经明确反馈一个强烈信号:传统就业模式的拐点到来了!


拐点到来的典型特征是原来很奏效的三种套路全部成了“哑炮”。
第一种传统就业套路:拿名校、交换生经历,留学经历给脸上贴金。
第二种传统就业套路:拿学校担任学生职务,获得奖项等名目堆满简历去“唬人”。
第三种传统就业套路:专科不行就搞专升本,本科不行就考研究生,研究生不行就上博士,总之,通过学历的碾压去实现自己高起点就业。
总之在传统的套路中,名校背景,留学背景,学生干部,高学历都是极其重要的权重参数,
近几十年来,这些套路都是管用奏效的,每一个大学生的努力方向也是围绕这些套路来的,每一个大学生拼命考学,拼命上进都是围绕上述就业砝码在层层加码。
可现如今,上面这三种传统套路在就业市场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
留学博士:海待了。
学生干部:凉拌了。
国内硕博:拼命挤入县城乡镇的事业编制。


很多人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培训班,兢兢业业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不少知名比赛,头顶顶着了不少光环,最后要走向人才市场的时候才发现:
就业环境和就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已经被颠覆了!

●●●混得好的毕业生已转向四条新赛道
学历真的无用了吗?知识真的无用了吗?读书真的无用了吗?——那肯定不是!
如果知识都真的无用了,那何以称“知识经济时代”呢?!
这个时代,能很快混出来,并且混得很牛的年轻人,能力也还真不是盖的。
他们能混出来的根本支撑,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种尤为重要的因素,还是他们自己知识积淀有厚度,实操能力有水平。


混得很牛的年轻人正在玩的四条新赛道如下——
混得好的毕业生已转向第一条新赛道:把自己打造成IP和流量生产源
走这条新赛道其实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韩寒等名人。当年一部《三重门》,就把一个严重偏科的高中生捧成了全国名人和80后的意见领袖。他有没有学历根本不重要,他读的哪所大学其实大家不关心,大家只追捧他的文学才华和特立独行的观点,并从中获取共鸣和乐趣就已经足够了!
这么多年,那第一批年轻的“成名人士”就是靠着当年的IP形象,一路混得风生水起。回过头来看,他们就是踩准了IP崛起的风口,所以才一路狂飙,赚得盆满钵满。
今天这个时代,靠混IP的人更多了,这一片原来的竞争蓝海,现在也逐步杀成了红海。


但是现在的IP显然准备门槛更低,元素更加多样化了。
只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就可以成为IP,不需要有多好的学历背景,也不需要有盖世才华,只需要有独特新鲜的东西,输出价值,就可以慢慢积攒人气,成为IP了。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IP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IP就像是一家企业在商海中竞争的商标一样,产品的含金量,都是透过商标传递出来的。
一个生存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没有自己在网络世界的IP,混多少年也是没有太大出息的!——这一点如果不信,再过20年后可以验证!
IP,是现代职场人和职场生态的连接点和通行证,时代会越来越证明,重视个人IP打造,精心营造个人IP形象的人,职场之路一定会更加顺畅。
靠着经营个人IP,实现巨大成功的人,不胜枚举。
比如贵州“一个人乐队”的盲人小伙,比如黔西南州靠着教农民种蘑菇的90后女孩儿王倩等等,当然还有现象级的“张同学”。


记住这句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混得好的毕业生已转向第二条新赛道:将求职眼光放到“新消费”领域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有鲜明时代标签的“新消费”。
上世纪70年代穿惯了黑布、蓝布、劳动布衣服的人们,突然看见了亮白色的“的确凉”,顿时眼前一亮,由此掀起了各种用“的确凉”布料缝衣服的热潮,于是,“的确凉”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新消费”。靠着售卖“的确凉”布料和缝“的确凉”衬衫的那批人,赚了不少钱——这就是踩准了“新消费”的节拍赚钱的典型例子。


后来的爆米花生意,凉茶生意,今天的奶茶生意,其实都可以称为有时代特色的新消费。
分众化的市场越来越明显了,“新消费”领域实在是太多了。
很多毕业后一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就是瞅准了新消费的巨大空间,而精准切入,赚到了第一桶金。
比如帮老年人在医院挂号,排队,护送检查的职业“陪检员”,日收入500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到殡仪馆当化妆师的人,月入2万都算是一般的。
比如在网吧陪打游戏的人,月入1万以上也是大行大市。
比如帮人拍闺蜜照的人,在小县城也能月入8000以上。


可能有人会说,上面这些工种不就是灵活就业,打零工,靠天收,有一搭没一搭的吗?
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陷阱。
你看那些看服装店的人,也不都是天天生意都好啊,他们也得搞促销活动,想各种办法去拉客源,抢单啊!
事实上,进入新消费领域的人,开始都挺难的,因为没有名气,别人都会以为你是骗子,但只要扛过了最艰难的头半年,咬牙坚持下来,干得越久,单子越多,不经意就成了小老板了!
因为,新消费领域的类型,空间,行业覆盖都非常广阔,非常细分,目前来看,还不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开发新通道的机会很大!


所以,说新消费从业者就是打零工的人,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身体进入新时代,思维还停留在旧社会!
混得好的毕业生已转向第三条新赛道:顺应历史大势“向西走向下行”
这条赛道其实毋庸赘言,笔者在近期,已经在这方面有几篇推文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本质上,这条路就是一条“逆向行走”,离开大城市,到新的空间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路!
西部,固有的影响是荒凉而贫瘠。
——这其实也是一种悖论。
有无数高楼大厦的地方就被称为富裕繁华的地方,但说实话,大城市的富裕繁华和霓虹闪烁和绝大部分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城市的好医院是多,好学校也多,高档餐厅更多,高级酒店遍地都是。但是,每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扪心自问,——这些场所,你都去过吗?你舍得走进去消费吗?!


相反,西部的一些山区,小县城,小乡镇,农村,的确没有繁华的气象,但是,哪里的一草一木,哪里所有的东西,你都可以拥有。
在高级酒店吃一顿西餐,两块牛排一杯红酒,花费就是好几百。
在农村农家乐炖只老母鸡,炒七八个好菜,花费也是几百。
到底那个更对胃口,哪个吃起来更舒服健康,难道大部分普通打工人心里没点B数吗?
本质上讲,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西部的农村,西部的县城,还有更加广大的基层农村,未来绝非都变成繁华之所,但他们一定会变成富裕之地和高品质生活之地!
——这个论断,不是我等草民说得出来的,有兴趣的,多去看看上层近期频繁颁发的各类重磅文件!
所以,混得好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在基层农村和县城乡镇布局落子了。今天他们从大城市“退守”小县城或者农村,看起来好像没能在大城市谋个“好差事”,被父母懊恼,被亲朋好友讥笑,但今天无知的讥笑大概率会变成10年后的啪啪打脸!不信等着瞧。



混得好的毕业生已转向第四条新赛道:抓住一切机会积累个人“数字资产”
这条赛道看起来很抽象,其实,每一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数字资产是一切资产形态的最高表现方式。
(1)父辈积累的人脉资源,成了自己朋友圈热聊的好友,这就把父辈的资源变成了个人“数字资产”。
(2)珍视自己的信誉,从不金融违约,没有失信记录,持续保持自己的个人征信良好,这也是“数字资产”。
(3)自己的艺术作品,上载到个人网页,产生流量并与这个世界发生链接,这也是“数字资产”。
(4)自己作出了某些成绩和贡献,被媒体报道,这也是自己的“数字资产”。
(5)自己的房产,车产,基金,股票,存款,在网络空间以数字形态记录和存在,这同样是自己的“数字资产”。
(6)自己运用专业能力,开发出实物形态的产品或虚拟形态的产品,在网络中展开商品交换,这更是“数字资产”。


在未来,所有的实物形态和虚拟形态,都将以“数字”形态纪录。
央行已经出“数字货币”了。
钱,本来就是一个符号,未来,是一个“数字符号”。
权力,是一种调度资源的能力,未来,也是一个“数字符号”。
能够把自己现在的职业路,用数字化思维架构和思考的人,未来前途无量!



欢迎关注“职上职下”
职场达人,研究现实,深度思考。
洞察职场趋势,干货持续更新。
敬请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