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某抖某视频号上创业导师层出不穷。线下,各类总裁班、商学院,创业导师也琳琅满目。作为创业者,怎么识别、鉴别、用好这些创业导师,不至于掉进坑里变得尤为重要。
我一直觉得,学习对创业者来说是刚需,除非你是一个躺平的传统生意人。
创业者要每天面临市场、客户、人、团队和组织的变化,要面对不确定做对决策,认知永远都会处在要提升的状态。
冯卫东说,创业者学习,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时间,而是学错了知识,并付诸实践。我深以为然。老师(人)是知识的载体,怎么学对知识,关键在怎么选对老师、用好老师。

1.创业者学习常见误区
自2011年大学创业始,和创业这个话题打交道也有10余载,后因各种机缘,整个职业生涯始终围绕创业者的学习与成长。
先后历经专注新商业笔记干货内容的笔记侠(2015-2016),专注商业认知和创新的混沌学园(2016-2018),专注商业落地、实操的高维学堂(2018-2021),服务和开发的各类创业导师至少千计,陪伴的创业者以万计。
过程中我有个深刻的感受,很多创业者在学习和选择老师上,似乎显得并不那么专业。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总是用“病人给自己开药”的方式去学习。比如:
第一、学东西非常的随机而不是按需、有目的。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谁谁谁推荐一本书,一门课,或者刷到一个什么课,或者某个总裁班销售推销就去学了。且不知学习本身也是种很高的成本。
第二、学习的先后次序乱了。
比如,战略要事还没定,就开始做人事安排和组织架构调整了;在业务流程都还没梳理好的情况下,就开始去搞分钱了。
第三、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急乱投医。
觉得自己团队执行力差就去上“狼性文化”的课,觉得员工主人翁精神缺乏就去上“激励”“企业文化”的课,觉得最近业务差了就去上增长或销售的课,觉得公司管理乱了就去上流程、管理的课。
第四、完全不考虑自身体质。
比如公司还只有几十人,就要去落地华为巨无霸型或某些知名大型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很容易消化不良,或负作用极大。
第五、通过学习来解决自身焦虑。
因为自己内心焦虑和恐惧,觉得自己不够,拼命通过学习的行为来填充,成为了“学习爱好者”,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
第六、跟风学习。
别人都在用OKR,自己公司也要搞一搞。
第七、工具崇拜。
过度看重某些理论模型,比如XX三角、XX模型、XX矩阵等,而不是切合公司的实际问题来创新应用。
······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2.创业培训行业现状
当然,不能全怪创业者。行业环境也有责任。
中国的企业管理培训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发展了40余年,也可谓是乱象丛生。从早期的成功学,到后来的各类江湖派的本土管理大师、营销大师、人性大师,再到各类总裁班和MBA、EMBA潮,到如今也在慢慢回归专业和实战。但历史遗留还是很严重。
我有个类比,现在大多数总裁班、商学院都是“药店”,也就是纯销售型公司,况且90%以上的店里没有几种药,所以就狂推销,最后有一部分演化成卖“大力丸”的了,也就是说我这药包治百病。
其实,这个市场需要更多“医院型”的商学培训机构出现,而且是综合性的,需要先给病人体检,确诊,分诊,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对症下药。但“分诊师”或“问诊师”太稀缺了,而且其价值大大被低估。
大多数咨询机构呢,比如各类定位、品牌、销售、组织咨询机构,像医院,但又都是专科医院。很容易手里拿着锤子,就觉得别人都是钉子。
在没有更多的“医院型”商学院建立起来前,创业者还是要学习的,这里我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把如何识别各类创业导师,以及用好各类创业导师,做了些总结。
创业不易,但愿有所帮助。

3.如何识别、用好创业导师?
我把市场上常见的创业导师做了些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五类:
第一类:江湖派
这类老师的行业、专业履历会相对弱些,或者说就没有,多为演讲师、培训师出身。
讲课能力特别好,特别会带动学员,调动现场氛围,有时会配以令人情绪高亢的音乐,旁边有多位弟子一样的服务人员,擅长把理论的东西讲得农村大妈都听得懂。讲课内容有时会漫无边际,从宇宙人生、量子力学,可以谈到两性关系。
这类老师的价值是讲课接地气,容易让学员听得进去,有感觉,引发重视。这也是很大的价值。因为现在知识太多了,知识本身没有价值,让人有启发、有感觉是发挥知识价值的第一步。
缺点是回答不了问题,容易露馅。还有一点,因为他们本身不具备太强的专业内容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内容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到处“抄”来的,如果知识源头本身有问题,学员就会很容易被带进沟里。
典型的像成功学,号称自己是“xx大师”的,基本都属于这类。
当你对某类内容需要,但是学习提不起兴趣时,或者整个人处在比较丧的状态时,可以尝试这类老师。比如罗永浩欠债6亿后,买了2麻袋成功学书籍来给自己打鸡血。
第二类:学院派
大多以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院校,或海外名牌院校的教授出身为主,擅长做理论研究,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深入化、体系化,专业能力也主要是在理论和学术研究上。
好处是深入、系统。想要对某一领域建立系统框架认知时,可以选这类老师。
缺点是不容易说人话,听不懂,其知识离一线实践远,因为毕竟商业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国内和国外商业环境是不同的,一年前和今年又是不同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有时还很容易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弄出一大堆工具、模型,实践起来并不好用。
印象比较深的是2015-2018年在笔记侠、混沌大学时,在多次课程和分享上做一位知名教授的内容,发现其核心观点几乎没变,都是很多年前的观点,我当时就在想,这位知名教授这些年估计是主要忙于讲课了,以至于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认知进步。
如果你是一位“慢看快打”型的创业者,把事情想透了才会去干,比较适合选择学院派的老师,学院派老师是很好的思考伙伴。
又或者,你创业遭受了现实的毒打,走了弯路,受了教训,这时候也是学习理论的绝佳时机,你对理论会更有感觉。
第三类:经验派
经验派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明星创业企业创始人或高管为主的“案例经验派”,比如某某当红估值很高的创业企业。
这类人分享的更多是单个案例的整体经验,可复制性是很低的,而且很多公司的方法、模式并未被市场验证成功,很可能过两年公司就挂掉了,但作为案例来听,获得启发是可以的。
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更应该去正确归因,向因果学习。
一类是以大公司高管、商业咨询师为主的“方法论经验派”。这类老师比较好的是从大公司退休的高管,然后转型做商业咨询,同时又多年服务了很多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其方法论的普遍性、讲课能力、咨询能力都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市场验证。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还要看老师的行业背景是否和你匹配,2B、2C、行业不同,还是有较大差异。另一个,要看老师能否跳出TA原来所在公司的经验方法,如果还是原来大公司的三板斧,就很容易照本宣科。如果能跳出,有自己的一套实践中总结的方法,这类老师的经验就会更具普遍性。
当你创业遇到具体问题了,需要解决,这个时候特别适合听经验派的老师。
第四类:投资人型
投资人为了获取项目源,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下场教创业的也越来越多。
投资人型的创业导师,核心也要看TA的行业背景、专业背景。
比如有的是纯经济、金融专科出身的,就只能在资本化上给你建议,有的是在某行业内干过取得过成绩,比如天图资本冯卫东(消费品行业)、嘉御资本的卫哲(电商行业)、老鹰基金的刘小鹰(电讯行业)、蓝象资本宁柏宇(教育行业)等,可以给你很多行业、产业的认知。
总的来说,一级市场投资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判断机会、判断人和怎么用钱做杠杆的能力。
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品类机会、市场趋势,合伙团队怎么搭,怎么用好资本,这些问题请教投资人往往会收获良多。
通过投资人你可以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市场格局,竞品,还有这件事情的财务逻辑、资本价值。
当你想进入一个新领域,或者摆在你企业面前有几个机会,不知道选哪个时,可以请教投资人型创业导师,来做战略参考。
第五类:认知拼凑型
这类创业导师最难识别。因为很容易混淆视听。
这类老师的背景往往非常综合,往往综合了“江湖派+学院派+经验派”,擅长讲课,擅长搞理论,又看似有一些专业背景。如果是讲自己的实践经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是加分的。
怕的是其理论、方法、模型并非来自自身实践,而是各种认知、观点、理论拼凑出来的一套理论,而且看似自洽又系统,这样的老师讲课认知密度往往是很高的,或颠覆、跨界的,听起来往往会有“认知得到升级”的错觉。
这类老师的价值,在于给你启发。确实容易让你跳出原有认知,或者老问题给你新视角。但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轻易用其理论、模型、方法指导实践,有可能会死得很惨。
这类老师,是猛药。不太会建议对商业没有认知框架的人去听,很容易把人冲蒙了,认知错乱,盲信或做一些极端决策。
对商业有成熟、体系认知的人可以听听,因为有“吸星大法”护体,可以独立判断,选择性吸收,为我所用。
如果你觉得自己公司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也可以听这类老师刺激刺激。
4.写在最后
培训是一项非常非标的服务。同一个老师,同样的内容,学员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不同,所受的启发和效果很可能差异万千。因此,这也给了很多人浑水摸鱼、钻空子的机会。
培训产品特别像预制菜,别想着听个课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创业导师哪怕给的是5星米其林菜谱,也还需要创业者去炒、去干。不靠菜谱做出人间美味的创业者也很普遍。
好的培训,一定是有“教育”意识的培训,因材施教,懂得根据学员的情况,来让其观念有所影响,行动有所变化,结果有所不同。但底线是传授的东西要是你有实践、体悟的,而非拼凑的。如果你只是一个讲者、转述者,请一定要找有实践、体悟的人认真把关你的内容。或者一开始就降低人们的心理预期。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学科,或许没有科学的可重复、可实验,但一定有迹可循。创业教育、培训的价值,也主要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少走些弯路,少踩些坑,少浪费些社会资源。毕竟每位创业者的每个决策,都意味着人财物资源的投入。
知识有一个诅咒,就是它一旦被生产出来,也就意味着过时了。德鲁克说,书本里没有知识,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作者:刘振华 高维学堂前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