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内软件行业能赚到钱的公司,很多都是从主营软件成品开始,营销手段到位。
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大量同版本复制销售,快速获得了第一桶金。
成功案例一:
90年代的财务软件。一度百花齐放。
当时普通版本的财务软件9000-10000元之间/套。中英文对照的版本大约3-4万/套,如果需要集团总帐、网络版的就更贵了。
单价高,市场需求大,产品稀缺,抓住机会把产品做好,再会做营销,都能快速做起来。
印象很深的有,一款软件借着操作系统从DOS向WINDOWS转的机会,第一个推出了基于WINDOWS的财务软件,迅速打开了市场。
当然,当时的企业,也大多都不在了。能否赚到钱,是一会事儿,能否持续地赚到钱,是另一会事儿。
成功案例二:
当时工程领域的造价软件,也是百花齐放。
造价软件跟财务软件不同,财务软件可以全国统一版本。但是造价软件不行,因为要按省、市的不同费率标准、材料参考价、定额内容等制作软件。
但是造价软件的好处是,需要对接各地评标系统的接口,是企业参与当地招投标的必备工具软件。
在某一线城市曾经出现过,指定的软件售价3万/套,一个企业一次投标就得购买10套,为何要买这个么多,不解释。懂的人自然懂。
目前工程行业一家上市公司,就是得益于通过造价软件实现了攻城略地,最终上市,做到了今天的规模。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OA软件、报关软件、售楼软件等等,很多软件公司现在上市了,规模、体量都非常大了,但都是从当时年代,一家小企业,抓住了机会,慢慢发展起来的。
他们的成功,有自身因素:产品过硬、营销给力。当然,也离不开时代的红利: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机遇远远大于努力。
当下,这样的机会还有没有呢?
当下的软件业态,跟20年前大不相同了。服务器部署,云端或者移动应用,已经是常态。
因此想像原来那样,通过大量同版本复制来获得收入的方式,难以推广执行了。
软件行业也越来越成为了传统行业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APP,安装在手机上,不要钱。APP的目的是向平台引流,最终运营方赚的是流量的钱。比如某团,某点评等等。
另外,小程序的应用,也简化了软件的部署过程。大家甚至不用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太多APP,只需要通过微信中的小程序,就可以轻松获取各种软件应用服务了。
所以,成品软件,已经越来越成为引流的工具,而不再是盈利的产品。
那么,现在的软件运营的思路和模式都有哪些呢?
其实模式很多哈,来分享一个:
线上引流-中台支撑-后端交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
第一步:线上引流。有前端运营者,通过短视频引为目标客户,通过知识付费实现第一层转化。
付费后的客户,同时可以获得中台系统的一个使用权。
第二步:客户在使用中台系统中的过程中,中台系统中沉淀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为开发客户提供了数据依据。
通过线下培训等各种活动,从客户中筛选出有更高消费能力的客户,各后端引流。
第三步:后端交付。后端交付服务提供者,一定是专业性更高的人士,由他们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
在这种漏斗型营销模式的产业链中,中台系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整个项目的盈利,靠的是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人员的共同努力、各司其职。
大家的目标是实现本层服务的价值体现,而不仅仅销售软件。
好啦,今天先讲到这里啦,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