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还是“不造车”,对于民族企业华为,如何做出正确决择?

2023年,华为“不造车”三年禁令到期,市场期待其下一步行动。为澄清市场担忧,华为董事会于2020年10月发布内部公告称,三年内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助力车企打造精品车。自公告发布以来,华为已与长安、北汽、江淮、比亚迪、Celesra等十余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合作。尽管如此,华为智能汽车营销的品牌是与汽车制造商深度合作的结果。

“造车”还是“不造车”,对于民族企业华为,如何做出正确决择?

就在这关键时刻,内部突然传出华为汽车BU COO王军停职、余承东全面接管华为汽车业务的消息。这一事件再次将华为是否造车的问题提上了大众的议事日程。“造车”和“不造车”不仅仅是华为的问题,这家科技巨头将如何切入市场也给整个行业打上了问号。

“造车”还是“不造车”,对于民族企业华为,如何做出正确决择?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的行业。传统汽车制造投资巨大,利润空间微薄。以连续多年稳居同品类SUV销量冠军的哈弗H6为例,上市三年的年净利润仅为600元左右,大众中低端车(不包括保时捷、辉腾、跑车等高端车型)的单车净利润只有600元左右。单品售价在8万到300之间的国内外大部分汽车巨头的净利润,甚至不如华为mate50保时捷版或者苹果iPhone 14 Pro Max。两款万元手机的利润率超过大部分车型产生的净利润。

“造车”还是“不造车”,对于民族企业华为,如何做出正确决择?

国内不少电动车初创企业,如蔚来、小鹏,在研发、生产、售后等方面投入巨资,甚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相关媒体机构报道,截至2022年三季度,蔚来总资产为968.77亿元,负债640.13亿元,负债率超过66%。尽管进行了大手笔投资,但直到2022年,蔚来一直亏损严重,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72.47亿元,全年亏损超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在研发、基础设施建设、零部件、售后、营销等方面投入巨资,但利润依然微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故障率高,对售后的依赖程度高,远大于手机。鉴于华为严重依赖售后支持,这可能会增加华为的负担。

“造车”还是“不造车”,对于民族企业华为,如何做出正确决择?

尽管华为的三年汽车生产禁令预计到期,但由于传统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该公司可能不会建设其汽车制造工厂。华为计划通过与汽车制造商合作的ICT技术产业模式提供更大的利润回报,同时需要更小的投资、更少的资产和更灵活的方式。ICT 方法可能会使面临美国制裁、前途未卜和不稳定的华为受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252329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