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博客
是一个汇聚了丰富精彩资讯和知识分享的个人博客站点.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1)

战胜内卷,企业必须学会“由外向内”的思考,用机会牵引企业发展,凝心聚力打粮食或增加土壤肥力。做大市场与做大规模并举。

增长目标设定后,必须把目标任务落实到组织形态上,用组织设计驱动增长。这其中的关键是速度与效率的平衡,也就是纵向打穿和横向拉通之间平衡。当一个新业务处于0-1阶段的时候,信息的闭环非常重要,此时速度是关键,不建议跨部门协调,资源尽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这就是所谓纵向打穿,追求的是速度。

当业务规模做到一定体量的时候,就需要把一些职能沉淀下来,横向拉通,进行平台化,发挥资源集约化的效果,发挥资源效率,赋能前端业务作战单元。这就是平台赋能。

组织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体现的是组织的活力。数字时代的组织底层逻辑是基于信息的组织,活力与效率仍是底层命题,但是在时代变化背景下要为活力与效率注入新的内涵,把握“变与不变”的辨证。

01

从组织效率到组织适应性

衡量一个组织力量的真正标准就是能不能顶住突如其来的打击,能不能有效应对规划之外的事件。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组织效率,这个视角主要还是从组织内部出发的。因为过去环境的变化比较缓慢,组织本身的效率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遇到这次大疫(突如其来的),组织的外部适应性就变得很重要,组织能不能反脆弱,组织能不能活下来是最大的战略。组织是一个有机体,是否具有进化能力?具备了进化能力,它的适应性就会增强。很多组织为何会崩溃?就是没有进化能力,过去的成功反而成了成长中的陷阱。这在生物界的表现更是明显,不一定力量最大的动物就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恐龙,它非常强大,体积大,食量大,但面对环境的巨变,它的优点就变成了缺点。体积大,但没有地方躲;食量大,但缺乏足够的食物,最后只能从地球上灭绝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时候,组织适应性不在于规模大,力量强,而在于能不能自我进化,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2)

组织进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利润区。每个产业的利润区都会发生变化,企业一定要能够预测到利润区的流向,看利润区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现在电子行业的利润区变化,是从硬件向软件转变的硬软结合。功能手机为什么会被智能手机打败?就是因为电子产品的利润区已从硬件向软件转移了。

组织进化的特征之二就是门槛低,资金密度低,盈亏平衡点低,周边市场等将会胜出。比如,钢铁行业的演变趋势一定是小型化钢厂。大钢厂资金密度大,规模化要求高,体制比较僵硬,盈亏平衡点高,将来的日子都不好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演变就是这个趋势。资金密度低,但技术密集的小型钢厂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3)

还举一个例子,按摩行业原来有一个特点就豪华旗舰店,单店投资达到数千万之巨,甚至加投影电影院、KTV等等。这种店基本上是做不长的,尤其这次大疫对这些大店、豪华店是一个致命打击。笔者服务过的一家休闲按摩企业反其道行之。他们追求精益开店,聘请一流日本设计师设计店面,空间利用最大化,同时尽可能地标准化和模块化、人性化,产品和店面按照租金来划分,比如月租金200元/平方米的店,如何配置产品和服务?服务尽可能短时化,比如45分钟。一个普通标准店面在130平方米左右,店面装修投资密度降到30-50万元,这样,盈亏的平衡点比较低,几个员工就能投资一个店。店的位置一般设在中高端小区或商场综合体里,经营压力不大。同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为这样的经营模式,这家企业能够经受住这次大疫的打击,恢复得很快,完全通过服务周边的消费者就很容易达到盈亏平衡点,而现在的收入则全面超越大疫之前。这种精益模式经受了大疫的考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4)

组织进化的特征之三是精准。正如曾鸣教授在其著作《智能商业》里总结,将来的时代是个精准时代,充满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手段,做到千人千面,甚至做到前文所说的,每个人还能更加细分成0.1个人/单位,随时随地产生需求场景,无时无刻都能带来商业价值。

02

“组织化”这个坎必须要过

随着智能时代到来,组织其实就是一种算法,实际上起加工信息的作用。如何建立起有强大算法的组织,一直是实践中的难点。有学者总结到,中国企业家最大弱点就是不会建组织,尤其是不会建大组织。很多一二十亿营收规模的企业家,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感知,对产业机会的洞察非常令人折服,但自己的企业就是徘徊在一二十亿上下,原因就是不会建组织。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我认为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个人、团队,再到组织

建立组织一般从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班子建设开始。一个企业的高管团队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班子,不能是几个徒有“总裁”“副总裁”称呼的人的集合。瓶颈一定是在上面的。中国企业有一种形象比较常见,“大树底下不长草”。老板本人能力太强了反而不利于形成班子。因为老板什么都懂,他总是习惯把高管团队当成他的下属或助手。

2.学会分权

这在实践中也是一个难点。一分就乱,一收就死。实际上权力与责任是相匹配的,先扛责任,然后赋予相应的权力,但权力的监督又是集中的。权力很多时候是争取来的,是“夺来的”,不是根据岗位说明书自动赋予的。权力是在有“为”过程中逐步赢得老板信任,逐步获得的。

3.学会定规则

随着人数规模的增多,规则要先行,要透明。建立体系的关键牛鼻子,是评价与利益分配,其核心是建立依据。要用制度来管人。领导本人也要学会从2C到2B转变(借鉴房晟陶先生的观点)。人数少的时候,你可以点对点,现在人数多了,必须一对多,因为你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会包括流程建设,分工与组织,决策、信息传递、冲突处理、风险控制等等。这里要强调一下,基于信息的组织方式越来越重要了。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5)

4.一批批领导产生

这也很关键,一个组织必须能自身产生一批批组织所需要的领导人才(70%应该是自产的,尤其是经营性人才或准企业家人才,这些人才一般以自己培养为主)。
优秀的组织力量是商战中赢家背后的共性特征。笔者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观察,发现一个了一个规律:很多企业做不大的主要原因中企业没有为未来的大目标配置资源。真正的企业是讲究跨时空配置资源的,要为未来,为目标配置资源。如果你的行业处于两位数的增长期,此时你的企业为目标投入资源,风险是不太大的。人才的配置要有适度冗余,这样就能把握产业机遇,顺势而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伴随着打造组织化,否则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无法被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样也很难把握住机会。所以,必须先有人员规模、资源规模,才谈得上组织化。

机会规模必须和组织规模(把人、资源、业务等有效组织起来)相匹配的。当然,这其中,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企业家的企图心如何也很关键。如果老板不想把企业做大,那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效的。

03

组织协同靠体系

按照包政老师研究,管理实际上研究的是分工与一体化。把各类产业要素资源有效“组织起来”,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必然涉及到组织协同,围绕着目标做积极贡献。衡量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果一个组织的发展靠天才,那是发展不起来,因为天才级人物寥若星辰,比较少。靠一套体系把各个方面的努力协同起来,组织起来。但这一套体系绝对是个“技术活”,含金量非常高。

网状创业团队的典型例子,网状创业团队在形成之前?插图(6)

用下面三个案例来对不同组织模式的协同方式略作说明。


案例:不同组织模式的协同

第一个例子,工业经济时代,福特的流水线是一个杰出的代表。福特公司在1910年的时候,能招聘到的人大多数南美的移民,东欧的移民,基本上都是文盲。福特主要靠来自德国、英国等国的技术工人,大概只有5%,就是靠5%的技术工人建立制造流水线。通过这一套流水线把绝大多数是文盲的工人有效协同起来,为客户生产汽车。甚至产线还有许多残疾人都可以胜任工作。

第二例子,是华为公司IPD(集成产品开发)。2001年,华为公司花几亿人民币聘请IBM建立IPD,这是IBM在全球企业案例中不多见成功的案例,最高峰的时候有近300个IBM的顾问在华为工作,华为用顾问充当“5%的优秀的技术工人”帮助华为建立起流程体系。这是如何把知识员工的工作协同起来,有效组织起来,为客户创造价值。知识员工的工作和流水线的工人的工作不一样,知识员工的产出往往是信息、知识文本,流水线工人的产出往往是实物的东西。

第三个例子,是字节跳动公司。互联网公司的协同又有一些变化。2016年,字节跳动正处于信息流产品爆发、组织快速扩张的野蛮生长期,整个公司的需求急速膨胀,公司着手于管理效率与成长速度并肩齐驱,在内部组建了一个叫效率工程组的团队,负责打造公司高效运行的系统和工具——飞书,为全新一代企业沟通与协作平台,通过整合即时沟通、日历、音视频会议、在线文档、云盘、工作台等功能于一体,提供更高效、更愉悦的办公体验,整个公司组织方式是基于信息高速流动。 张一鸣直接领导14名公司高管,以及90多位二把手,共106人,大致为1-14-106的网状结构,用OKR连接起来的近5万员工,同时用OKR来管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的,每个人的OKR,包括张一鸣的都是公开透明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汇报关系。只要有员工修改了某项OKR,与这个项目相关的同事都会在飞书上收到通知,依此及时对自己的OKR做调整。

字节跳动公司内部完全公开透明,每位员工都是以张一鸣为主的“蜘蛛网”的一份子。决策指令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而是让同事之间通过提供上下文,促进内部信息透明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高效率,弱化层级、强化规则,却又不拘于规则,释放每位员工的活力。字节跳动博取各家经营企业的长处,坚持以数据和结果为核心,放开底部到上层的交流渠道,保持信息通畅。

根据包政老师分析,工业经济时代,组织实现协同靠的是流水线,靠的是车间到工段,到工序,再到操作,是把人整合到工序中去,把生产性的劳动要素整合起来实行分工一体化,实行技术和经济层面的体系化。管理者变成效率工程师,通过效率以机械代替人力,这就是依靠流水线实现组织的协同。

那知识员工如何实现协同?华为的实践是:靠流程化建设,以此来协同大家的工作和方向。任正非在早期一篇《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的文章中讲到: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却不能有效管理,就要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而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能有生存的基础,这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战略出发点。

信息时代的字节跳动公司,则是完全基于工作就是信息,整个组织方式是以信息为核心,把信息组织起来,并且流动起来。组织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

作者 | 陈明,华夏基石集团副总裁,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联合创始人

来源 | 《战胜内卷——突破增长,实现跃迁》,中国财富出版社

赞(0)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252329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

370博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