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一条名为《中科院博士毕业月薪5000,该离职吗?中国大学青年老师现状》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我刚在高校执教,月薪2000元,老家人以为每月20000元以上。”
“博士收入实在是太少了 应该呼吁一下。”
“读到博士拿这点工资!怎么买房、结婚、生子!年轻人实在太难了!一个家庭出一个博士多难!但风光背后尽是辛酸!”

这条视频由@爱较真的戴老师创作,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内容大多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目前该视频在头条已获近百万播放。

如今博士研究生扩招,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博士“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高校留教清贫、996房贷车贷、就业读博等各种压力,让博士群体难上加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博士另辟蹊径,借着自媒体发展的东风,开启自己的科普探索之路。
三一博士
播放量破亿,决定你的,从来不是职业的围墙。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长安大学讲师”,这是三一博士在头条的简介,简单直接,与他的科普风格如出一辙。

凭借硬核干货、深入浅出的解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三一博士收获了132万粉丝的关注。点开博士的最新几期视频,播放量均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爆款科普。

然而,在成为网红博士之前,三一博士也走过弯路。为了让自己的科普更有趣,他尝试过一人分饰两角、剪辑加入博眼球特效等,结果只有5000粉丝关注,但他并没有放弃。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在头条创作。去年10月,三一博士发布了国之利器DF-17的科普视频,一下子就火了。

“当天的播放量就有32万,可能放现在并不算高,但对比当时一两千的平均播放量,32万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的信心一下子就燃起来了,决定继续做下去。”
《理程碑》是三一博士在头条独家上线的一档专注工程制造史的科普节目。在这档节目中,他开始围绕与基建、工程业相关的热点新闻,进行分析解读,进一步提高内容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说起自己做自媒体的初衷,三一博士表示:科普这件事,必然很有前途。目前科普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的发挥出来,仍然是社会的小众领域。他也希望自己成长起来后,可以帮助更多有志于科普的作者,让他们的这个阶段尽量短一些。

"寻找真知派"让三一博士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凭借硬核干货和深入浅出的科普风格,他和局座张召忠、李绍先院长、管清友等一众大拿组成“导师天团”,寻找真正的专业创作者。如今,半年涨粉破百万、播放量破亿三一博士,终于用个人经历,告诉更多人“决定你的,从来不是职业的围墙”。
不想做实验的锦鲤仔
30+女博士靠创作“翻红”同学圈,收入能支撑留学开销。
“你火了!我在头条看到了你的视频!你太厉害了!”“不想做实验的锦鲤仔”也没想到多年以后,自己居然在老同学圈又“翻红”了。
锦鲤仔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是一位医学女博士。从大学起,她就着手写各类科普文章。
今年5月,锦鲤仔注册了头条号,开始了自媒体创作之路。最开始的时候,她只是发布生活vlog,播放量未达预期。
直到某天,锦鲤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布了第一条护肤类科普视频,从专业角度,指出大部分人存在的护肤误区。结果粉丝一下子就从几十个涨到了5000多。
专业的知识和科普让她收获了自己的爆款。到现在,已经有8.2万粉丝在头条关注了她。

在这之前,锦鲤仔从未有过奖学金以外的收入。在头条上靠创作变现800元时,她还是忍不住跟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锦鲤仔表示,目前自己在头条的创作收入,基本能覆盖留学的日常开销,而且收益分成也在逐月提高,“光是每月在头条的流量分成,回成都老家生活都没问题。”有时候犯懒不更新内容,收益还是在不断增长,搞的她非常不好意思。

更重要的是,做了自媒体后,锦鲤仔变得更开阔了。曾自称为“资深社恐”的她,现在可以在头条上,通过科普自在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今,每天有近10万人等待她更新,锦鲤仔除了感到开心和欣喜外,也有了一些压力和责任。



为了不辜负粉丝对自己的期待,她表示认真完成学业之外,也将用心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视频,分享更多有趣有用的知识。
博士的别样选择,在创作中实现价值真我
其实除了三一博士和锦鲤仔,还有很多博士选择通过自媒体创作,作为实现价值真我的又一途径:
@Kai博士在头条的第一条爆款,播放量超过124万,在“真知派”大赛中脱颖而出;
@不良博士觉得头条粉丝可以看懂自己的视频,与他们互动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
@Drshi观科技的史博士觉得创作分享可以督促自己时刻保持对学术前沿的关注。
通过产出优质创作,一方面得到高额收益,另一方面,粉丝和同行的认可,也让这些博士创作者收获良多。
10月21日,今日头条上线“博士秋招专场”活动,现在报名,不仅可以瓜分1亿流量,解锁加V认证、专属运营、官方推荐和深度合作等权益,还有多重变现方式助力科普创作。
如果你有知识、有梦想,热爱创作,就有机会像他们一样,通过创作实现自我价值。

查看活动海报,扫描二维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