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待焦虑的态度都还是不一样的。面对焦虑的不同态度,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成
01.
“那个写作群,我退出了。”
听到我的好朋友浮浮这么说的时候,我错愕了一刻钟。
要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写作群,而是浮浮花了2万报的终身写作课程群。上个星期她还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把写作学好,做到半年内回本。
但错愕过后,我突然又觉得浮浮会放弃写作课,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浮浮这个姑娘,一直很浮躁。她放弃过的东西,实在是数不胜数。
早几年我们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她在隔壁大楼的健身房办了一张健身年卡,消费高达数千元。
我们都对她的肯下血本感到十分佩服,我甚至一度也动了办一张健身卡的心思。
然而只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浮浮就再也没有去过健身房。
“没意思,反反复复那几个动作太累了。”被问起为什么不去的时候,浮浮答得很干脆。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做好了简单的职业规划,想好了要从事什么工作。
浮浮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买了很多参考书,有教资的、有文案写作的、有自媒体运营的,甚至还有育婴的。
我们问她买这些书是要做什么,她嘿嘿一笑:“这不是在找方向嘛!”
结果直到毕业,浮浮买回来的那一大摞参考书只拆封了2本,其他都是还包着原装胶纸的状态。
而且这2本她还只翻了几页,就没有耐心继续看下去了。
所以她花了2万块钱报课,却只花了一周时间就不学了,我一点也不奇怪。
哪怕她告诉我她一分钟都没有学进去,我也会觉得很合理。
——因为她的目的原本就不是学习,而是花钱抚平自己的焦虑。

02.
在遍地内卷的当下,焦虑的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没有人敢说自己从不焦虑,哪怕是天才也有天才的焦虑。
但即便是这样,每个人对待焦虑的态度都还是不一样的。面对焦虑的不同态度,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轨迹。
有些人选择埋头苦干,不断学习、拼命突破,最后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些人选择巧妙化解,抚平自己的焦虑情绪,在自己原定的计划里稳步行走;
有些人选择逃避,让自己一头扎进娱乐活动当中,麻痹自己焦虑的知觉;
而还有一些人则像浮浮一样,时不时做些新的尝试却从不坚持,只通过不断开始新事物来告诉自己:我有努力,我没躺平。
在报写作班的最开始,在办健身卡之初,在刚买到那些参考书的时候,浮浮的内心大概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金钱上的付出感,让她有了不那么空虚的感觉,以及自己正在努力的错觉。
但错觉终究只是错觉,时间稍微一长就会现出原形。她为这些事情开了个好头,安抚了自己的情绪以后,就没有再坚持下去。
按结果论来说,她的那些钱花得毫无意义,她的报班行为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也有人会说,可能这些确实都不适合她呢?试错也不行吗?
诚然,如果发现一件事情并不适合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变换自己的赛道。但是一件事情是否适合自己,是需要时间去实践、去验证的。
没有经过验证就妄下定论,这本身就只是一种逃避。
或许浮浮时至今日,也还是以为自己仅仅在试错而已。
试错,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思维陷阱。

03.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如果你和浮浮一样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在试错的路上完全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吸收新知识的方法。
首先你可以试着每日复盘,给自己一些正面反馈。
毕竟,成就感最能推动一个人努力做好一件事情。
比如报名写作课,可以每天做好笔记,完成当天写作计划,让自己看到学习的进度和成果;比如办健身卡,可以每天记录运动时间,对比卡路里消耗情况,让自己看到自己运动塑身的成效。
每天这样复盘,每天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就不会认为坚持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了。
其次,先集中做好一件事情,尽量不要齐头并进一起做。
一次只要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两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做,很容易让自己的意志力分散,从而全面崩盘、统统放弃。
因此在做好一件事情,并且确认这件事情真的不适合自己做以后,再切换下一件事情尝试,反而会更有效率。
当然,这些也只是我根据自己个人的成长经验得出的一些小建议,能起到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并不是能让你打通任督二脉的“神技”。
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以及非做好一件事情不可的决心。
如果想着自己坚不坚持都无所谓,反正还有别人为自己兜底,那么出于人的惰性,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定不可能坚持得下去的。
希望所有人都能把自己选定的事情,坚持做到最后。
在战胜焦虑之前,还是要先战胜心怀侥幸的自己。

▼
-END-
-作者介绍-
或雨:有14年写作年龄的老写手,热爱用文字打发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