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有哪些冷门领域的软件,自媒体热门领域和冷门?
#做自媒体多长时间能赚到10万元?
自媒体创作一直有两种声音:
月入过“碗”,以此谋生,日子过得潇洒;
收入太低,辛苦一天,才赚了几毛钱。
你应该明白,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连录取分数线都够不着;同样的工作,有人超额完成,有人月月垫底。

白岩松说:愚蠢又勤奋的人最为糟糕。
不要质疑,盲目地努力,只会是浪费生命,慢慢透支人生。
成功靠的是:经营。
而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向成功者学习,找到自己与大V之间的差距。
而很多大V,刚开始也是学习、模仿别人,入门之后才找到了自己的路。真正的天才创意者少之又少,大多数普通人想要成功,多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离实现梦想更近一步。

偶然间研究一下2021年今日头条百大人气优质作者们,有了以下的总结,希望有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百大人气创作者都有哪些领域?
知识榜,35名

知识涵盖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各个领域,也是创作者更容易起步的地方。
然而,在百大人气榜的知识榜中,财经金融股票类竟然有15个,医疗健康类瓜分走了8个,科技科学数码类有9个,仅剩下的3个分别是思维职场、文玩、历史解说领域。
知识榜入榜领域过于集中,一是源于网民的喜好,二是还有很多的机会等待新入局者。
生活榜,40名

生活领域也是创作者们容易进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衣食住行等各种社会行为都是生活。
在百大人气作者榜中,生活榜给的名额最多。三农占了12个,旅行记录占了12个,生活记录有8个,剩下的8个分别是美食、音乐、医生记录、汽车、健身、服装。
生活领域只想说一句:生活既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
娱乐榜,10名

娱乐,即可以知识传递,也可以是生活。
人们总是把娱乐理解为影视、明星。所以,娱乐榜10个名额中,影视明星占了5个席位,游戏2个,剩下的3个分别是音乐、搞笑、娱乐评论。
有追星粉的号入了榜,也有创作能力很强的评论人。明星谁的粉多写他就没错,娱乐八卦更吸引人。
资讯榜,10名

资讯,不止是新闻报道,还有评论。
评论成为资讯榜的一大特色,时事评论(国际、国内、经济、军事)霸占了7个席位,剩下的3个是生活记录。
写资讯,没水平和深度是做不来的,没有新闻资质是不能进行时政或社会内容报道的。
然而,以资讯形式出现的各种内容,反而最容易被推荐。所以,本地化资讯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新星榜,5名

新星榜很直白,摄影2个,影视影评2个,剩下1个是爱足球的。
都会向生活和娱乐靠拢,看入榜者的粉丝量,普通人也有机会。但不要让“生产量”和内容输出形式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对百大人气榜领域分布的总结

领域很集中,财经金融、医疗健康、科学科技、三农、生活记录、风景旅游、娱乐影视明星、时事评论成为主流。
知识榜给人带来的是知识的价值,剩下的生活、娱乐、资讯等领域,就是给人带去快乐和体验,让人打发碎片时间。
未来,上榜的领域会有所增加,内容方向也会更丰富。
一是网民有视觉和感觉疲劳;二是平台需要持续的用户粘度,鼓励新的创作者以及新的内容领域会成为趋势。
“生产”效率和内容形式上的对照
文章形式输出

在百大人气榜中,大分部人一开始都有纯文章形式的内容输出。然而,反观近一两个月的数据发现,文章输出的占比只有20%出头,而且是文章只是组合输出的一部分。
但是,敢于“做文章”的人:生产效率极高,且容易把粉丝量做起来。
粉丝量前3名的,有两个都有文章输出;“生产量”过万的人都有文章输出,而带有文章输出的创作者中,只有5人的“生产量”低于1000,但看情况离破千已为时不远。
视频形式输出

在百大人气榜中创作者近1个月的内容输出中,除了知识榜里有两个纯文章输出,各个领域加一起有7个采用微头条输出外,剩下的所有的创作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视频产出。而在生活榜里,几乎清一色的视频或视频+微头条。
在占据总数1/4的粉丝过百万的创作者中,有6个是纯视频输出,视频+文章形式的只有2个,视频+微头条的有9个,视频+文章+微头条的有7个。而新星榜中,竟然没人用视频形式输出内容。
内容输出形式的三个总结
一是输出效率和粉丝量挂钩:平台需要不停地有新内容产出,太懒的人,想要财富自由,难度挺大;
二是文章比视频更有内涵:容易把深度表述出来而得到关注,所以,只要大脑有“内容”,就有机会;
三是视频和图文结合才完美:在网民的碎片时间里,耐心看文章的人少,愿意看视频的人多。无论是知识输出,还是给人带去体验,既要有文章的深度,也要有视频的体验度。
内容输出与价值理论的关系
重点分解一下知识领域,希望能举一反三。

“内容为王”时代,输出能力决定了价值的持续。
像财经金融领域、医疗健康领域、科技科学数码领域,都具备持续不断的新知识输出,而且内容取材方便、不易侵权。
能否做好,则由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对领域内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决定。
内容越贴近生活和普通人,越容易积累粉丝和传播。
财经金融知识,能让普通人学到理财;医疗健康更贴近普通人生活,是刚需;科技科普既有知识又能满足普通人的好奇心。
当然,并不是说其它领域不行,只要能满足需求,又贴近普通人,就符合轨迹。
输出的时候,更要学会线上线下同步的闭环变现。
知识输出越容易变现,就越能为平台创收,也能为自己带来收益。
财经金融股票领域,可以实现线上授课线下开班式的变现;医疗健康领域,既有公益又能带来患者的咨询;而科学科技更易将产品、书籍融进来,实现同步的闭环变现。
冷门领域,更应该坚持:把内容写给懂你的人看。
在这样一个流量高发的大众平台上,冷门领域那点微弱的光,很容易被热门领域内容给挤压到“边缘地带”。

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业内很名气,内容质量很高,产量也不低。领域并不是很偏,覆盖人群也不算少了。
但当你跳出这个圈后会发现,大多数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何方神圣。发布的内容,也经常会出现一个评论留言都没有的尴尬。
这并不代表创作者能力差,88万的粉丝数量,已经很优秀了。
所以,不要为了大众的人气和粉丝量,而失去专业度。只要坚持创作,懂你的人早晚有一天会找到你,并“爱”上你。
知识输出的魅力:提高了别人也锻炼了自己,顺便就能赚点钱。
内容的价值理论:为别人持续提供价值,你就会越来越值钱。这个价值除了知识,还有快乐、体验、分享。
写在后最的总结
网民,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需要给他们一个理由

现代的生活压力大,迷茫无助或内心浮躁的人很多,像小孩子般对事物产生一时兴趣的人更多。
创作的内容,需要给网民一个停留的理由,让他们感觉能释放些心理压力、感觉生活有希望、感觉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用知识给他们点明方向、用快乐抚平烦躁的情绪、“带”着他们去体验去感受。
粉丝,更想窥视别人的 “隐私”,满足的不止是好奇

好奇是人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
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好奇心作祟,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会想要窥视别人,以“观照”自己。追求的是心理上的平衡,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所以:
生活不止有技巧,更多的是琐事;
社会具有多样性,内容也应多彩;
不需要什么技巧,只需做好记录;
不要止步于好奇、知识、快乐、体验,还要通过内容分享,让粉丝理解生活是什么样的——同样都是平淡,要满足于当下。
希望:
养成一有空就去创作的习惯;
把创作当作人生的一种修行;
你会发现,进步的不止是创作水平,更是对自我的认知、对平台的理解、对事物本质追溯的能力及对用户画像的清晰度感知。
作者:百泉
校对:木瓜